三、蒙古大汗对宋、金以及邻国的用兵(1227~1279A.D.)

中国在成吉思汗入侵之前已经为两个帝国或王朝所分治,那就是南方的宋以及北方的辽和后来的金,(马可·波罗和东方的地理学家,用“蛮子”和“震旦”来区别北方和南方的帝国,从公元1234年到公元1279年,两个帝国分属大汗和中国人统治。等到发现中国以后,寻找震旦在16世纪鼓舞并误导了欧洲的航海家,他们企图找出一条东北航路。)虽然民族根源相异,利益上也有冲突,但由于法律、语言和生活习俗的统一,双方对立的情势逐渐缓和下来。北方的金国开始先为成吉思汗所瓜分,在他死后7年终于完成征服(1234 A.D.)。金国的皇帝在失去北京以后,就将行宫迁到开封,这座城市的周长有很多里格,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,共有140万户的人口和难民。他逃离开封时只有7位骑卫相随,把最后的抵抗设在第三座都城。等到绝望之际,君王为了保持清白情愿赴死,诅咒他的命运,登上一个庞大的柴堆,拔剑自刎的同时由随从举火引燃柴堆,金朝随之灭亡。(译注:公元1229年窝阔台即位为大汗,是为太宗,拒绝接受贡金,决议伐金,公元1232年进攻金的南京开封,相持不下议和而退。后因金杀蒙古使者,战事再起,蒙古遣使约宋夹攻,公元1234年破蔡州,金帝自杀。)

宋朝原来是拥有本土整个帝国的古老统治者,北部篡位者灭亡之后又幸存了约45年,由忽必烈的大军完成全部的征服大业。在这段时间之内,蒙古人经常为外国的战争转移方向,中国人不敢与胜利者在战场短兵相接,消极防御不断,使得无数的城市被攻破,数以百万计的人民惨遭屠杀。在每一个地点的攻防作战中,古老的投射机具和希腊火都交替使用,火炮和竹筒装填火药已经是司空见惯之事。(我依靠高维尔(1689~1759A.D.,耶稣会修士、历史学家和东方学家,中文名字为宋君荣)神父的学识和正确的指导,他翻译中文的《蒙古史》或《元史》,但是我不知道这些正史编纂和出版的时间。马可·波罗的两位叔父在围攻襄阳府时担任工程师,一定会发觉和提及火药的毁灭性效果,他们没有任何表示,可以证明并没有运用火药的事实,异议的说法具有相当的分量。我的内心存着一种疑问,是否当时这种混合物在15世纪由商队从欧洲带到中国,等到16世纪葡萄牙和耶稣会教士到达以后,误认为是这个古老民族所特有的伟大发现。然而高维尔神父非常肯定,中国知道使用火药已有1600年以上的历史。)伊斯兰教徒负责指导围攻作战,这些人投效忽必烈可以获得优渥的待遇。等到渡过黄河以后,蒙古人利用大运河来输送部队和火炮,直到大军包围皇家的都城杭州,此地为丝绸之乡,是中国最丰饶富足的地区。皇帝是无法自保的年轻人,只有献出政权率众投降。他被押解流放鞑靼地方之前,向大汗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感谢他不杀之恩。然而从杭州到广州,战争(现在已经称为叛乱)仍旧在南方几个行省进行,坚持国家独立的残余部队从陆地经由海上,继续反抗行动。南宋的舰队被优势的敌军所包围和击灭,最后有一位大臣抱着年幼的皇帝跳进大海的波涛,他大叫道:“宁可轰轰烈烈死得像个君王,也不要像奴隶一样苟且偷生。”(译注: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伯颜率军伐南宋,公元1276年临安请降,公元1279年陆秀夫负宋帝蹈海死,宋亡。)南宋灭亡(1279 A.D.),10万名臣民效仿他的做法。

整个帝国从越南的东京到长城全部纳入忽必烈的版图。他有雄心壮志要征服日本,然而舰队两次遭遇飓风,发生海难事件,10万蒙古人葬身于毫无成效的远征行动中。周围的王国比如高丽、日本、安南、缅甸、孟加拉和吐蕃,全都畏惧他的武力,归顺的状况因贡金和听命的程度有所不同。他派遣一支舰队包括1000艘船只前去勘探印度洋,航行68天,可能到达了赤道的婆罗洲,虽然他们返航时并非没有获得战利品和光荣的战迹,但是皇帝对蛮族国王逃脱他的掌心仍感到不满。